商洛因境內有商山、洛水而得名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陜鄂豫三省結合部,西林古都西安,東瞰南陽盆地,北接八百里秦川,南大江漢平原,地跨長江、黃河兩個流域,景融秦雄楚秀,氣含南北風韻,文化積淀豐厚,自然風光優美,數千年南來北往的交匯碰撞,使得這座全國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城市散發著獨特的氣質。
(一)
時光倒溯到8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,人類祖先就在商洛境內繁衍生息,留下了“洛南猿人”牙齒化石。央視紀錄片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首集介紹的國寶——距今6000多年的紅陶人頭壺,就出土在商洛。東龍山和紫荊遺址豐富的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、西周文化遺存,向世人昭示著人類文化的起源?!疤煜挛淖肿?,古今翰墨師”,傳說中倉頡造字的地方就在商洛,洛河元扈山摩崖石刻上倉頡所造28字,至今清晰可見。公孫鞅因變法有功獲封商於十五邑(今商洛境內),號為“商君”,史稱“商鞅”。秦末東園公唐秉、夏黃公崔廣、綺里季吳實、甪(lù)里先生周術居功不受、隱居商洛,淡泊名利、堅持操守,“商山四皓”的佳話傳承至今。
商洛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。六百里商於古道始于商末周初,是夏、商、周三代經略南國的南北通道,是戰國時期秦、楚反復爭奪的軍事要隘。楚懷王被置于武關客死于秦,漢劉邦入武關先取咸陽而得天下,闖王李自成屯兵商洛、秣馬厲兵、重振雄風……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仍歷歷在目。
商洛文化底蘊深厚,既兼北國之粗獷,又融南國之靈秀,是著名的“詩歌之路”和“戲劇之鄉”。詩仙李白到商洛訪“四皓”,發出“我行至商洛,幽獨訪神仙”的感嘆。大詩人白居易走商於、登商山,“七年三往復,留詩數十首”,晚年客居洛陽還向朋友說:“我有商山君未見,清泉白石在胸中”?!吧躺矫?,夜亦有人行”,唐代詩人王貞白的詩句彰顯著古時商洛的繁華。僅唐代,在商洛留下作品的詩詞大家就有李白、白居易、元稹、柳宗元、韓愈、杜牧、李商隱、溫庭筠等人。商洛花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《屠夫狀元》《帶燈》等優秀劇目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。商洛籍作家賈平凹、陳彥先生將濃濃鄉愁注入《秦腔》《主角》等佳作,榮獲茅盾文學獎……眾多歷史名家為商洛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文化記憶。
(二)
商洛也是一片紅色土地,李先念、賀龍、劉伯承、徐向前、王震、徐海東、劉志丹等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出生入死、浴血奮戰,紅四方面軍、紅三軍、紅二十六軍、紅二十五軍、紅十五軍等五支紅軍隊伍轉戰商洛,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戰爭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。
“天上升起大明星,東邊來了徐海東。徐海東,真英雄,率領紅軍鬧長征……”在秦嶺深處的商洛庾家河畔,至今還流傳著這首與紅二十五軍長征有關的歌謠。紅二十五軍在商洛創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,勝利完成戰略轉移,最終到達陜北,成為長征過程中一支沒有減員,而且還有擴編的紅軍隊伍。解放戰爭時期,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、副司令員王震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豫鄂陜革命根據地,通過兩年零三個月戰斗,殲滅敵軍1萬多人,勝利解放了商洛全境,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。1985年6月,李先念題詞:“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烈士永垂不朽!”
這些散落在秦嶺深處的紅色印記,既是商洛革命老區的歷史見證,又是架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一座座橋梁,不斷激勵著商洛人民勇往直前。
(三)
“西接藍田東武關,有唐名郡數商顏”,自古無數名人大家對商洛秀美山川的詠嘆,足見風景之秀麗。大秦嶺億萬年的滋養呵護,賦予了商洛良好的生態環境。
這里,冬無嚴寒、夏無酷暑,森林覆蓋率高達70%;全年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超過330天,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達2萬個以上,連續5年入圍“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”;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,承擔著“一江清水永續北上”的重任。核桃、板栗和丹參、連翹等為主的“藥果”資源富集,有中國“核桃之都”“板栗之鄉”“天然藥庫”之美譽。
2020年4月20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第一站就到商洛市柞水縣,在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查看秦嶺生態保護情況,稱贊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,同時告誡我們深刻汲取秦嶺違建“大教訓”,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?!耙杂X講政治,對國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數”,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商洛人民始終銘記于心、落實于行,并由此滋生出對秦嶺這座“中央水塔”和“中華祖脈”的無比敬仰。全市上下把守護好大秦嶺的綠色屏障作為首要政治責任,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統籌保護與發展,切實把商洛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。
風勁潮涌,自當揚帆破浪。商洛將發展的目光,穿過秦嶺,瞄準西安,投向全國,搶抓西安都市圈建設戰略機遇,必將在新征程中闊步前行。(作者:王青峰 文章來源:《學習時報》2022年5月13日第4版)